国际消化病杂志
主办单位:上海市卫生局
国际刊号:1673-534X
国内刊号:31-1953/R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25301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双价酵母对脾虚证小鼠及消化器官组化和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

  论文导读:以饮食失节(脂食为主)复制脾虚动物模型及应用双价酵母等治疗,与自然恢复组、正常组进行全身各系统形态学观察,结果证实脾虚证具有消化系统为主的特定病变,并对胰,肝、胃、小肠的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。第2组为脾虚组,第3-5组在第11-20天分别以普通酵母、酵母细胞壁、双价酵母治疗,第6组为自然恢复组。造模及治疗后分别拉颈处死小鼠,取全身各脏器作病理形态学检查,重点观察胰、肝、胃、小肠的电镜(透射和扫描)和组织化学。肠道免疫是粘膜免疫系统的主要部分,肠腔内的抗原与淋巴组织相互作用主要部位是小肠Pcycr淋巴集结。同时Peyer淋巴集结中被激活、增殖的淋巴细胞通过淋巴系统进人血流到其他器官如呼吸道、生殖道、乳腺等发挥全身粘膜系统免疫作用,故M细胞的质与量在肠道免疫及全身粘膜系统免疫作用中极为重要。

  关键词:脾虚动物模型,双价酵母,组织化学,超微结构,肠道免疫,粘膜系统免疫

  以饮食失节(脂食为主)复制脾虚动物模型及应用双价酵母等治疗,与自然恢复组、正常组进行全身各系统形态学观察,结果证实脾虚证具有消化系统为主的特定病变,并对胰,肝、胃、小肠的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。

  1 材料与方法

  1 1 药物

  普通酵母、酵母细胞壁、双价酵母(海南正强生化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公司生产,批号:2008-1)

  1.2 动物与分组

  1.2.1 造模动物

  健康Balb/c小鼠,雌雄各半,体重20-21g,鼠龄8周,60只小鼠随机分成6组,每组10只。第1组为正常对照组,余50只为造模组。1Od后造成脾虚证动物模型。第2组为脾虚组,第3-5组在第11-20天分别以普通酵母、酵母细胞壁、双价酵母治疗,第6组为自然恢复组。

  1.2.2 造模方法

  小鼠在室温喂养,自由饮水。正常对照组喂专用饲料配方制成的硬饲料,造模组喂甘蓝(清水洗净后过锰酸钾液消毒),隔日喂猪脂(不限量)。每组喂养10d,逐日称体重,记录精神状态,活动情况毛色、肛门及粪便等。

  1.3 治疗方法

  5组小鼠均用灌胃法灌注,按小鼠每克体重用药相当于临床用药30倍用量,第3组用双价酵母,第4组用普通酵母,第5组用酵母细胞壁,第6组用蒸馏水每鼠均用0.5ml,每晨1次。

  1.4 观察方法

  造模及治疗后分别拉颈处死小鼠,取全身各脏器作病理形态学检查,重点观察胰、肝、胃、小肠的电镜(透射和扫描)和组织化学。

  1.4.1 透射电镜

  胰、胃、十二指肠粘膜经2.5%-5% 戊二醛固定(4C),缓冲液浸洗。1%锷酸后固定,70 乙醇醋酸铀块染,逐级乙醇及丙酮脱水,Epon812包埋,半薄切片,甲苯胺蓝染色,光镜定位,LKB8800型超薄切片机切400- 700A0薄片,拘椽酸铅复染置JEM-1200EX型透射电镜观察。

  1.4.2 扫描电镜

  取小鼠空肠和胃肠系膜对侧寻找肉眼勉强可见的Peyer淋巴集结组织块,以2.5%戊二醛固定,PBS洗涤,1%锷酸后固定,梯度乙醇及纯醋酸乙酯脱水,临界点干燥,BB-5型离子镀膜机喷金镀膜,置Phylips SEM505型扫描电镜下观察,计数圆顶区(淋巴滤泡)上的M细胞数。

  1.4.3 组织化学

  各组随机选5只小鼠的胰、肝、胃、十二指肠新鲜组织不经固定,低温冰冻切片6-8Um作组织化学;三磷酸腺苷酶(ATP酶)、琥珀酸脱氢酶(SDH酶)、苏丹II脂肪染色;肝及肌肉以无水乙醇固定,作PAS过碘酸雪夫法糖原染色检查。显色按浓淡分6级(-~++++〕

  1.5 统计学处理方法

  采用组间t检验。组织化学按显色浓淡分6级(-、±、+、++、+++、++++)比较差异。

  2 结果

  2.l 一般表现及体重

  造模组造模前与正常组体重无明显差异[(20+1)g ,(16.5±1.2) g],造模后脾虚组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组[(15.4±2.7)g ,(20.8±1.1)g]。造模后第3天即见纳少、少动;第5天见蜷缩、竖毛、大便稀烂;第7天见群聚、怕冷、无力、大便溏泄、脱肛;第10天均卧倒、闭目不动、皮色黄白、大便见隐血。经双价酵母等灌药后食欲增进,活力增强,体重增加,毛发光泽大便成形隐血阴性。自然恢复组比前3组差。

  2.2 透射电镜

  2.2.1 胰腺正常组胰外分泌部腺泡上皮酶原颗粒甚多,细胞较大,腺泡周围毛细血管网丰富与内分泌部胰岛血窦和毛细血管球相连,无淤血,胰内分泌部(胰岛)见B细胞(贮存颗粒平均直径、下同345 nm)较多,具有1个或以上的圆形或多角形结晶状核心(内含浓缩胰岛素)与界膜之间呈不规则空晕。颗粒成熟者核心密度增高,空晕加宽,A细胞(350 nm )颗粒核心密度高、呈圆形,居中或偏位,核心与界膜间为“灰色晕”:D细胞(375 nm)颗粒核心圆形,密度中等,紧贴界膜。空晕极窄或不见。论文参考网。脾虚组胰腺泡上皮内酶原颗粒明显减少,腺泡腔内和上皮细胞及其胞核内均可见到大肠杆菌感染的菌体存在,上皮内线粒体退变,板层体增多,腺泡周围毛细血管网减少,淤血明显,内分泌部胰岛内日细胞数及其颗粒减少,结晶核心密度减低,内含胰岛素甚少或缺乏,A及D细胞减少。双价酵母组内、外分泌腺同正常组。普通酵母组除淤血未完全消失外,余均正常。酵母细胞壁组内、外分泌腺恢复差,咦腺泡上皮酶原颗粒仍不足,胰岛细胞数稍见增多,不如双价酵母组。酵母细胞壁组胰腺泡上皮酶原颗粒同双价酵母组,但胰岛细胞仍略少,尚未恢复。自然恢复组基本病变同脾虚组。

  2.2.2 胃肠正常组见胃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,胞质内粘原颗粒适中。其微绒毛完整无缺损,胃底腺颈粘液细胞内粘原颗粒适中。主、壁细胞数量适中,上细胞核上方胞质含膜包裹的酶原颗粒较多壁细胞内小管(为合成盐酸处)的腔面有较多的微绒毛胃腺促胃泌素细胞(G细胞)甚多,呈梨状,胞底侧胞质中有密集的分泌颗粒,呈圆形、椭团形。150-10 nm,其他各种内分泌细胞如D细胞、AL细胞也多,十二指肠粘膜表面绒毛甚多,其表面为单层吸收上皮和杯状细胞,吸收上皮游离面为排列紧密的微绒毛,其细胞间隙封闭呈屏障状。杯状细胞胞质内充满粘原颗粒,高尔基复合体及粗面内质网适中固有摸内淋巴、浆细胞少,毛细血管无淤血,其肠腺基底部有较多潘氏细胞及少数G、D细胞等内分泌细胞。论文参考网。脾虚组见胃粘膜上皮细胞及胃底腺颈粘液细胞内粘原颗粒较多,微绒毛减少。主及壁细胞,G细胞明显减少,其中分泌颗粒也少,其他内分泌细胞更少或未见。十二指肠吸收上皮微绒毛减少,杯状细胞内粗面、内质网、高尔基复合体少,粘原颗粒极少,各种内分泌细胞仅见甚少的G细胞,细胞间隙宽。固有膜淋巴、浆细胞多且痕血明显。自然恢复组的胃肠病变基本同脾虚组,固有膜可见纤维化,嗜酸细胞多但有些改善。双价酵母组、酵母细胞壁组病变基本恢复或与正常无异。普通酵母组仅接近正常。

  2.3 扫描电镜

  正常组可见有大小不等的圆顶区镶嵌于指状突起的绒毛丛中。每个Peyer淋巴集结约有4--10个直径250-450Um.高约50Um,表面平坦无绒毛覆盖,圆顶区上皮为二种单层柱状上皮细胞,一种为数量众多,具吸收上皮特征的整齐密集而细长的微绒毛;另一种数量较少,表面为稀疏、粗短、不规则微绒毛的微皱褶细胞,简称M细胞(它具有处理,传递肠腔抗原信息给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反应的细胞。幼稚M细胞微绒毛整齐,粗短;成熟M细胞微绒毛更不规则,呈微皱褶或缺少。双价酵母组、酵母细胞壁组基本同正常组。普通酵母组M细胞比双价酵母组少,吸收上皮仅见少数,部分微绒毛呈乱、短、疏,绒毛稍有破损,圆顶区被掩。脾虚组绒毛丛倒伏糜烂,破损明显呈扁平状,圆顶区被掩没而减少,其中M细胞量也明显减少。微绒毛消失、稀少;吸收上皮微绒毛变短少,稀疏。自然恢复组基本同脾虚组。各组经计数3例9个圆顶区M 细胞,各组对比见表1

  表1 各组M细胞与正常组及脾虚组比较

  组别nM细胞个数

  脾虚组914.1±5.01

  自然恢复组915.6±4.11

  正常组932.1±4.9

  双价酵母组939.6±6.2

  酵母细胞壁组930.1±5.6

  普通酵母组928.1±4.7

  2.4 组织化学

  2.4 .1 ATP 酶 ( 活 性 显 黑 棕 色 沉 淀 )酶活性见表2。

  表2. 各组ATP酶活性

  组别十二指肠绒毛部肠腺肝小叶

  顶体基底部中央部周边部

  脾虚组-++~+++++~+++++--~+

  自然恢复组+~++++++++++++

  正常组+~+++++++++++~+++~+++

  双价酵母组+~++++++++~++++++++++

  酵母细胞壁组+~++++++~+++++++

  普通酵母组+~+++++++~++++++++++

  2.4.2 SDH酶〔活性显兰色)各组SDH酶活性见表3

  表3. 各组SDH酶活性

  组别十二指肠绒毛部肠腺肝小叶

  顶体基底部中央部周边部

  脾虚组-+~++++~+++++--~+

  自然恢复组+++++++++

  正常组+~+++++++++~+++~+++

  双价酵母组+~++++++++~++++++++++

  酵母细胞壁组++++++~+++++++

  普通酵母组+~+++++++~++++++++++

  2.4.3 苏丹fl染色(显桔红色) 正常组,脾虚组,自然恢复组。说明脾虚组肝呈脂肪变;对脂肪肝有明显去脂作用;自然恢复组无甚变化

  2.4.4 肝、肌糖原(PAS过碘雪夫法糖原染色显红色) 正常组、自然恢复组结果说明,正常组肝、肌糖原丰富;脾虚组治疗后,肝、肌糖原恢复正常。

  3 讨论

  脾虚小鼠在透射电镜中见胰腺上皮酶原颗粒明显减少,胰岛细胞(尤以B细胞)减少,其分泌颗粒减少,胰岛素分泌不足。胃主、壁细胞及G细胞均减少,其分泌颗粒减少。可使糖、脂肪、蛋白质的消化吸收、分解、合成、利用等代谢过程障碍,致组化显示有脂肪肝及肝、肌糖原缺乏,必然反映在血脂、血糖水平偏高或偏低以致平衡失调。由于十二指肠绒毛和吸收上皮微绒毛均缺损、减少,吸收面大大减少,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足,可致低蛋白血症引起消瘦等症十二指肠绒毛、肠腺、肝小叶及胰的组化中,ATP酶、SDH酶活性及肝、肌糖原减弱,说明脾虚小鼠物质代谢三梭酸循环产生能量明显不足。运用酵母等制剂通过透射电镜及组化酶活性观察均能缓解障碍。特别是双价酵母对降脂、脂肪肝有明显疗效,对糖代谢障碍所致血糖失衡和肝,肌糖原缺乏也有明显疗效,且对绒毛及微绒毛损伤起修补、恢复作用,致蛋白质、微量元素等消化吸收恢复正常,体重、体力增加此外脾虚小鼠吸收上皮细胞间隙加宽、腺体粘液细胞粘原颗粒过多。固有膜微循环淤血,肠道屏障功能降低,造成胰腺大肠杆菌感染。双价酵母使肠道屏障加强及微循环改善,使胰腺感染消失。肠道免疫是粘膜免疫系统的主要部分,肠腔内的抗原与淋巴组织相互作用主要部位是小肠Pcycr淋巴集结。它输出T,B淋巴细胞,其中B细胞产生SIgA,在肠道起局部免疫反应。每个Pcycr淋巴集结含4-10个淋巴滤泡其上有弯窿状结构称圆顶区,有M细胞可选择性吞噬、处理肠腔抗原,并将抗原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摄取而引起免疫反应,其本身又为淋巴细胞的出人通道由于SIgA对各种微生物、毒素、大分子蛋白抗原可产生免疫排除反应,而其感应阶段即位于Pcycr淋巴集结上圆顶区的M细胞处。论文参考网。它与肠粘膜粘蛋白多糖层及粘液共同形成保护肠道的屏障。同时Peyer淋巴集结中被激活、增殖的淋巴细胞通过淋巴系统进人血流到其他器官如呼吸道、生殖道、乳腺等发挥全身粘膜系统免疫作用,故M细胞的质与量在肠道免疫及全身粘膜系统免疫作用中极为重要。脾虚者M 细胞少,经用双价酵母后,M细胞增多,因此更进一步阐明了双价酵母对脾虚复健及提高肠道、全身免疫的新机制。

  参考文献

  1、李富文 动物黏膜免疫系统,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2001,(11)。

  2、扬 风 动物营养学,北京,中国农业出版社,2002。

  3、钱存柔、黄仪秀主编,微生物学实验教程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0。

  4、周 明 畜禽营养状况对免疫机能的影响,中国畜禽传染病,1996(1):57-58。

  5、郭松林、陈小云 黏膜免疫机理研究进展,广东动物和兽医科学杂志,2000(3):10-12。

  6、何赞厚、李志强等;脾虚小鼠脏器组织学变化及强肌健力口服液的修复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国际消化病杂志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国际消化病杂志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